我認為,網民家族觀念的淡薄折射出了社會的進步,是一種值得慶幸的現(xiàn)象。
眾所周知,我國幾千年的社會結構是以宗和族為核心的宗法社會。宗的范圍比較大,結構比較松散。同宗不同族的人相互間沒有多少利益瓜葛。但在封建社會,有的人為了建立關系網,也有主動與權貴聯(lián)宗的。
族就不一樣。族起著一級組織的作用。同譜的家族內部有自己的慈善機構、教育機構和司法系統(tǒng)。家境貧寒的人家,可以得到家族在財政上的支援,沒有房子住還可以住到祠堂里去。家族辦有學校即家塾,族中貧寒子弟可接受免費教育。家族有族規(guī)及法律,家族成員必須遵守族規(guī),否著將受到制裁,嚴重的要處死。在農業(yè)社會,這樣的社會結構對社會穩(wěn)定發(fā)揮過積極的作用。但是,它的消極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。比如以家族為核心必然使社會結構松散,家族之間是競爭的關系,家族的興衰關乎每個成員的切身利益,出身名門望族的人,在社會上可以一帆風順。在魏晉時代,實行世卿世祿制度,與印度的種姓制度有些類似。在這樣的社會,人首先是家族成員,然后才是社會成員。他們缺乏公共意識和公民意識,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各自家族的成員,都對各自家族負責,而缺乏對社會負責的意識,消減了社會的凝聚力。還有就是裙帶風盛行,“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”,腐敗橫行,消減了國家的行政力。
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(xiàn),建筑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、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必然受到沖擊。60年來,家族觀念在我國早已日漸淡薄了,祠堂不見了,家族集體祭祖活動也很少看到了。近年來加上全球化進程的加速,人更加不再是家族的人,而是地球人了,家族觀念受到更大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。在現(xiàn)代社會,社會經濟的基本核算單位縮小到了家庭,而家庭也日益小型化。正如恩格斯在《家庭,國家和私有制的起源》一書中所預料的,在某些富裕國家,連家庭也在消失之中,出現(xiàn)了許多只同居不結婚的臨時家庭。這種家庭非常松散,合則聚,不合則散。在我國,家庭對社會的穩(wěn)定還起著重要作用,顧家還是一種美德,必須發(fā)揚。但要求人們恢復家族觀念,則是不必要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
上述報道告訴我們,在社會處于急劇變化、迅速轉型的今天,新聞工作者必須學習一點社會學知識,知道哪些是過時的,落后的,腐朽的,應該拋棄的,哪些是進步的,代表發(fā)展方向的,應該捍衛(wèi)和堅持的,并通過自己的報道和評論推動社會向前走,而不是糊里糊涂地拖社會進步的后腿。
值得警惕的是,我國社會上的糊涂觀念不限于個別人,許多人將腐朽當作神奇,將垃圾當作寶貝,而且還被大張旗鼓地宣傳,豈不可悲!(許博淵)
來源:新華網
【責任編輯: 賈亮】
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編輯
上一篇: 官員實績,公示比不公示好
下一篇: “家電下鄉(xiāng)”,農民有三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