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氣讀下來,詩中所飽含的濃濃民生情懷,令人怦然心動。
詩,言志,抒懷。在當下的官場體制和話語體系下,一位去任省長,用此種方式表達內(nèi)心之情,而且媒體能公開發(fā)表,正如報道所稱,這的確是一種進步。而這種進步,顯然源于他不為傳統(tǒng)的官場規(guī)則所束縛,敢于把自己的這種真情實感向外界表達的勇氣。
非典,潰壩,5年內(nèi)兩起兩落,作為一位仕途乖蹇的官員,孟學農(nóng)承受了太多的責任與壓力。兩次引咎辭職,平息了輿論要由更高層領(lǐng)導來對事故承擔責任的要求,由此既讓人反思問責制度在當下的合理性,也引發(fā)了問責官員該如何復出的討論。
仕途上的大起大落,很容易毀掉人的一生。如何面對這一切,無疑考驗一個人的承受能力。
欣慰的是,透過《心在哪里安放》,讓人看到了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的胸懷與境界。
自古以來,便有憂憤出詩人的說法。憂,無疑是《心在哪里安放》一詩的基調(diào),如“在雁北那啃著光禿禿草根的牛羊”、五千年文明史再不讓我們悲愴”,但作者在憂思之中,更多的是對未來憧憬—— —“我多想多想,讓鬢角斑白的老人,該吃飯吃飯,該上炕上炕,手中有余錢,家里有口糧。我多想多想,手拿把攥著命運的人們,事該干,福該享,沖就沖,浪就浪,舞就舞,唱就唱……”既非“哀民生之多艱”的屈原式哀嘆,也非“明朝散發(fā)弄扁舟”的李白式孤傲,更無“采菊東籬下”的陶淵明之志,而是一腔熱情地關(guān)注民生、關(guān)心百姓疾苦,讓人深深感受到一種“處江湖之遠仍憂其民”的情懷。真誠,坦蕩,表達了一位共產(chǎn)黨員的心聲。
無論是從內(nèi)容,還是公開發(fā)表這一舉動本身,心在哪里安放》都很容易給人以種種猜想:是為復出進行民意試探?還是制造輿論、作先行鋪墊?然而,從詩中所透視出的情懷來看,百姓無疑樂見該詩作者的復出,一個把心安放在百姓身上的官員,一定得信賴!心在哪里安放?為官者,有必要讀一讀《心在哪里安放》,身在仕途,應當不時自問:“心在哪里安放?”不管今日身居廟堂,還是他日遠在江湖。(王超)
來源:臨汾日報
【責任編輯: 邱?!?/p>
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(wǎng)編輯
上一篇: 6億元獎民企,該不該
下一篇: 國籍造假學生為何一年后才被識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