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太原4月20日訊(記者王媛)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,4月18日,“晉國垂棘——中華古籍里的山西先賢”展在山西博物院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開幕。本次展覽系統(tǒng)展出了50余部、近500冊珍貴古籍,通過“晉風淳遠”“盛世繁星”“千年流韻”“山右新風”四大單元,全面呈現(xiàn)從先秦至清末山西先賢的學術成就與思想脈絡,為觀眾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對話。
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,既是中華文化濫觴之地,亦是歷史回響之所。從先秦時期《國語》記載的晉國風骨,到唐宋盛世孕育的《滕王閣序》《資治通鑒》等傳世經典;從金元明三代綿延千年的文化積淀,到清代“山右新風”中涌現(xiàn)的學術創(chuàng)新,這片表里山河始終與中華文明同頻共振。
本次展覽中,有《國語》《資治通鑒》等史學豐碑,也有《荀子·勸學篇》《滕王閣序》《江雪》《雁丘詞》《捕蛇者說》等耳熟能詳的千古名篇,勾勒出三晉大地對中華文脈的卓越貢獻。
山西博物院首次推出的古籍專題展在展品遴選上尤為考究:50余部古籍中,善本比例高達五分之一,其中山西名人傅增湘題跋的明影抄宋紹興淮南路轉運司刻本《史記集解》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。其他展品亦經過精心甄選,從史學巨著到詩詞華章,從思想論辯到文學抒懷,泛黃紙頁間躍動的不僅是文字,更是先賢哲思與文化基因的鮮活印記。
責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