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良亭近照。(圖片由山西省軍區(qū)太原第五離職干部休養(yǎng)所大同服務站溫斌提供)
7月21日,省軍區(qū)太原第五離職干部休養(yǎng)所大同服務站綠意盎然、寧靜怡人。102歲高齡的抗戰(zhàn)老兵孫良亭干凈筆挺的軍裝上掛滿榮譽勛章——“獨立自由勛章”“三級解放勛章”“獨立勛章”“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60周年”紀念章、“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”紀念章。一枚枚勛章熠熠生輝,仿佛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晉綏抗戰(zhàn)往事。
1941年到1942年,日軍為了鞏固華北占領區(qū),通過軍事鎮(zhèn)壓、政治控制、經(jīng)濟掠奪和思想奴化等手段推行“治安強化運動”,實施慘無人道的燒光、殺光、搶光“三光”政策,致使敵后抗戰(zhàn)行動面臨嚴峻形勢。
“1942年秋天,父親把我送到區(qū)游擊隊,后被帶到西溝村,進入游擊三大隊八中隊。這樣,我就算正式入伍了?!睂O良亭1923年10月生于忻縣(今忻州市忻府區(qū)),他回憶說,“吃過晚飯就行軍,天黑路難走,整整走了一晚上。第二天,部隊就組織訓練,隊列、刺殺、射擊、投彈和站崗放哨等。進了隊伍,光榮呀!吃多少苦頭,心里都是甜滋滋的?!?/p>
孫良亭老人告訴記者,為打擊敵囂張氣焰,游擊隊經(jīng)常潛入敵占區(qū),破壞敵通訊線路,擾亂其軍事部署。他們在原平以南忻口至播明一帶,用鋸子鋸倒電桿,用斧頭砸爛電瓶,再把電線卷起來。每人背上30斤左右的電線,身體強壯的最多能背50來斤,拿回山里用于建設后方通訊。有時,游擊隊還會對同蒲鐵路進行破壞,拔掉道釘和螺絲,中斷敵鐵路運輸,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(zhàn)場作戰(zhàn)。
“那時候,生活條件比較艱苦。吃的是小米干飯、蘿卜土豆。夏季一身粗布單衣,冬天一身粗布棉衣。裝備也不行,一個班七八個人,只有5支槍,每支槍還只有5發(fā)子彈,優(yōu)秀射手也就十來發(fā),最多再配上幾個手榴彈。好多人都是徒手,沒有武器?!睂O良亭老人感慨地說,即便如此,大伙兒戰(zhàn)斗熱情絲毫不減。
“休息時間,各班還會上山打柴,每人背六七十斤山柴回來燒水、做飯。每天給老鄉(xiāng)家挑水、掃院子,這已成為我們八路軍的好傳統(tǒng)。春天抗旱春耕、秋天秋收打場,我們都會抽人去幫助老百姓干活,軍民關(guān)系親如一家?!睂O良亭老人堅定地說道,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。
“敵人大掃蕩時,我們連碗筷都沒有,每到一地都得向老百姓借用。記得那是1943年春節(jié),我們常駐在沙坪村,老鄉(xiāng)們心里一直惦記著我們咋過年。他們各家湊來面粉和餡兒,給我們包餃子。剛包完把餃子凍外面,寧武據(jù)點的鬼子偷襲。得到消息,我們迅速轉(zhuǎn)移到山上。天亮下山后,老鄉(xiāng)們把熱氣騰騰的餃子端到面前,香氣撲鼻,一口咬下去,那滋味至今都深深烙在腦海里?!崩先藢θ罕姷亩髑橛浀锰貏e清。
“兵民是勝利之本。抗戰(zhàn)時期條件艱苦,形勢惡劣,是老百姓養(yǎng)育了軍隊,保證了勝利。”老人聲音不高,卻字字情深,“那頓餃子太不容易,是我吃得最香的一頓飯,每回想起來,心里都暖乎乎的?!?/p>
采訪接近尾聲,孫老唱起了《軍民團結(jié)一家親》,“軍愛民來民擁軍,軍民團結(jié)一家親、一家親……”質(zhì)樸的歌聲,是他一生堅守信仰、踐行宗旨的初心,更是對軍民魚水情的誠摯禮贊。
要佳 蘇林和
責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