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,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,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,一本视频在线精品

<strike id="hv4hj"></strike>

  • <center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center>
    
    
      <output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output>

      圭尺的發(fā)掘證明了臨汾陶寺為何是最早“中國”

      2015-06-17 09:21:27 來源:臨汾新聞網(wǎng)

      臨汾陶寺為何是最早“中國”

      ——從陶寺遺址發(fā)掘的圭尺說起

          “中國”這個概念最初是由什么構成?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、山西工作隊隊長何駑說:“中國”應該由兩個概念構成,第一個“地中”概念的出現(xiàn),第二個概念“國”。國,不是狹義的城池概念,而是一個國家,國家社會形態(tài)。

          2002年秋,在襄汾陶寺古觀象臺附近,考古工作者在一座中期大墓中發(fā)現(xiàn)豎立著一根木桿,上面涂有黑、綠和紅色標記的漆,在木桿東側壁龕內還發(fā)現(xiàn)了玉琮、玉戚。上世紀80年代,在早期墓葬中也發(fā)現(xiàn)過一根木桿。這些木桿和玉器功能是什么?引起考古工作者對“圭表”的聯(lián)想。

         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,直立于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表,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圭。2009年6月21日,夏至,中國社會科學院、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學者們在陶寺古觀象臺,用出土“圭、表”1:1的復制品進行驗證顯示,與木桿一起出土的玉琮、玉戚是作為游標、景符、垂懸附件來使用的,它們的組合,共同構成了目前考古發(fā)掘出土的最早圭尺實物工具套,證明中國古代天文測量使用的圭表儀器至少可早到距今4100年前的陶寺文化中期,是使用圭表進行天文測量的歷史性突破。

          專家學者們對這根木桿的每一段色帶從NO.1—NO.44編號,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的計算,得出結論:陶寺圭尺不同刻度分別用于夏至、春分、秋分、冬至的影長判斷,而NO.11的刻度為1.6尺,與《周髀算經(jīng)》“天道之數(shù),周髀長八尺,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”記載吻合,證明陶寺就是其所記載的“地中”,并與天文學家利用現(xiàn)代技術推算的緯度相符。

          這表明,陶寺遺址“圭表”測影不僅可以確定農時節(jié)令,更重要的是確定“地中”,進行大地測量。于是,專家學者們以陶寺城址中表為測量十字基點,推測出了陶寺文化四表地,證實了先秦文獻所記四海之內地廣數(shù)據(jù)的存在,印證了《堯典》中“光披四表”的記載。

          在古代,天文歷法由官方掌握。何駑認為,在堯舜禹時期甚至到西周時期,政權的交替甚或都城的變化都伴隨著圭表“中”的交接或“地中”夏至影長標準的改變,充分說明“帝王所都曰中”源自“王者居中”的意識形態(tài),更確切說應是“王者逐中”。

          王者為何逐“地中”呢?北京聯(lián)合大學歷史文博系副教授武家璧認為,上古時期,人們以為大地是平的,普天之下最高的“天頂”即“天之中極”只有一個,對應“天頂”的就是“地中”,唯有“地中”才是人間與上天交流的孔道。王者獨占“地中”,就是要壟斷與上天溝通的權力,達到“獨授天命”“君權神授”合法化的政治目的,建都立國才名正言順。

          據(jù)記載,堯禪位給舜時叮囑:“天之歷數(shù)在爾躬,允執(zhí)其中?!币馑际钦f,天時和歷法必須由你親自掌握,你要好好地把握住手中圭尺。說明圭尺在當時被視為王權的象征。

          何駑認為,“中國”的最初含義是“在由圭表測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、所立之國”。

          陶寺遺址是我國、最起碼是黃河中游地區(qū)能夠確定進入早期文明的一個最早的都邑性遺址,已進入國家社會,因此,是迄今為止最符合“中國”本初概念的政體——地中之都,中土之國。

          陶寺,破譯了最早“中國”的密碼。

          山西日報記者 李宏偉 通訊員 張建華 肖卉

          (摘自6月16日《山西日報》)


           

      責任編輯:秦芳媛

      版權聲明:凡臨汾日報、臨汾日報晚報版、臨汾新聞網(wǎng)刊載及發(fā)布的各類稿件,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(fā)布。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