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,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,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,一本视频在线精品

<strike id="hv4hj"></strike>

  • <center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center>
    
    
      <output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output>

      紀念襄汾衛(wèi)俊秀先生誕辰110周年暨故居落成書法展側記

      2019-08-22 09:02:27 來源:臨汾新聞網

      衛(wèi)俊秀

        人物簡介:

        衛(wèi)俊秀(1909-2002),字子英,筆名若魯、景迅,襄汾縣襄陵鎮(zhèn)景村人,自幼酷愛書法,擅行草,中國民主同盟會盟員,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、藝術學院教授,首都師范大學書法博士考試委員會委員。中國當代深荷碩望學者型書法大家,被公認為魯迅、莊子研究專家。有《傅山論書法》《衛(wèi)俊秀書法集》等行世。

        姑射初秋,蒼翠依舊。

        在山下的襄汾縣襄陵鎮(zhèn)景村,一處靜幽小院的重修落成吸引了文人墨客與鄉(xiāng)賢故老的關注,成為村里乃至鎮(zhèn)里、縣里的一件文化盛事。

        青山未老,斯人已逝。

        這座青磚黛瓦的傳統(tǒng)民居院落,是謂當代書法大家衛(wèi)俊秀的故居。

        墨香裊裊,追憶故人。8月18日,“紀念衛(wèi)俊秀先生誕辰110周年暨故居落成書法展”儀式在此舉行。

      衛(wèi)俊秀故居

        ■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

        1909年,衛(wèi)俊秀先生就出生在眼前的這座小院,直到1925年7月考入六年制的太原國民師范學習,在這里度過了時局動蕩的童年時光。及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,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,他曾被返回村里勞動,一待就是17年。

        在外人看來,衛(wèi)俊秀是享譽當代書壇的大家,被公認為魯迅、莊子研究專家。但,對于上了些年紀的景村人來說,這位世紀老人更是一位和藹可親、堅韌不屈的長者。

        談及往昔,花甲之年的李長亮記憶猶新。70年代,衛(wèi)俊秀先生在景村九年制學校教書時,曾是他的語文老師?!靶l(wèi)老師很博學,那時候他會給我們講村里娥皇泉、丹朱井的來歷……衛(wèi)老師有時也很嚴厲,對調皮搗蛋的孩子,他會佯怒說‘我這么個大學教授來教你們這些小娃娃,你們還不好好學?’”不過,令李長亮記憶最為深刻的還是衛(wèi)先生鼓勵他“底功好,要堅持練字”,并說“練字先把楷書練好,就和做人一樣”。今天,李長亮不無遺憾地說因為自己務農沒能把練字堅持下來。說話間,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張寫滿圓珠筆字的紙條,上面的字跡卻也不失行草的灑脫。

        與李長亮不同,村民李跟頓與衛(wèi)俊秀先生接觸更多?!澳菚r候,衛(wèi)老師教高班語文,我教低班,我們共事了三年多。”今年66歲的李跟頓說,當時一個是年過花甲的老人,一個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,四十多歲的年齡差距并沒有妨礙他們交往,“衛(wèi)老師在廢報紙上練字,我就幫他曬字?!痹谒挠洃浝铮l(wèi)先生為人低調,酷愛讀書練字,“他時常肩背背簍、手拿書卷去地里撿秸稈、柴火。我曾去過好多次衛(wèi)家,在那間簡陋的西廂房,總是能看到衛(wèi)老師一手拿著紅薯啃,一手捧著書讀……”

        習練書法、研究學問,孤身一人在家鄉(xiāng)勞動改造的衛(wèi)俊秀先生就這樣度過了那段清苦而漫長的歲月。姑射山上,他在勞動開荒時用石頭壘砌的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國”8個大字似乎成了他不屈的宣言。

        1979年,衛(wèi)俊秀先生終于得以平反昭雪,返回了陜西師范大學?;赝部赖拇蟀肷?,他曾在《我與書法》中寫道:“能有今天,書法之恩也?!?/p>

        ■一位深荷碩望的大家

        佇立在故居門前,睹物思人,山西師范大學教授、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柴建國不無動情地說:“景村這一方熱土為中國的文化、歷史培養(yǎng)了衛(wèi)先生這樣一位彪炳千古的曠世奇才。衛(wèi)先生從1962年到1979年這17年與景村人民生活在一起,一塊鋤草、種地、喂牲口,他依靠自己的不懈奮斗,走出臨汾、走向全國,他的書法成就不在當代‘草圣’林散之之下。我追隨衛(wèi)先生40年,他是我做人的航標、治學的導師?!?/p>

        憶及往事,年近八旬的李殿清直言自己從“寫字沒有根”的書法愛好者,到如今有所成就,“是衛(wèi)老把我引上書法之道的”。20世紀70年代中期,李殿清在隰縣縣委宣傳部工作,酷愛書法的他有一天在鐵佛寺里看到一幅字,“很是氣派,也很震驚”,四處打聽后才得知書者是一位襄汾的農民。此后,他輾轉認識了衛(wèi)俊秀先生,并由此成為衛(wèi)先生的入室弟子?!?988年前后,有次衛(wèi)先生住院,我在陪床時順手臨摹了先生的一幅字。等先生醒來,我拿著字讓他看,他自言自語:‘我多會兒寫的?’……”李殿清說明原委后,衛(wèi)俊秀先生送給他一方硯臺、兩支毛筆,而這在同門看來是他頗得真?zhèn)鞯拿髯C。

        “生活中是一個瘦老頭,但有強大的內心”,上?!稌ā冯s志副主編孫稼阜如此描述心中的衛(wèi)俊秀先生。他既而解釋說:“做字如做人。衛(wèi)先生經歷了20世紀的一系列大事,對書法研究極其深刻,又將這種研究轉化為書法語言,我們能從他的字中看出苦難,以及苦難后的雄強?!睂O稼阜評價認為,“(衛(wèi)俊秀先生)將經歷換成了書法,他的書法藝術可以當成書史讀;他追求雄強的書風,是民族復興的現實需要?!?/p>

        人生即書法,書法即人生。中國書協理事、陜西省書協第四屆副主席兼秘書長史星文雖未與衛(wèi)俊秀先生謀面,卻對他的《魯迅<野草>探索》格外推崇?!靶l(wèi)先生精神上是能與魯迅對話的……字如其人,寫字依然是人生修行的一種手段和方式,也是一種心靈的外化。衛(wèi)俊秀先生的書法取法魏碑,雄強、蒼茫、大氣,從中能看到他不屈不撓的戰(zhàn)斗精神,很有魯迅的風骨?!?/p>

        …………

        93載坎坷歲月,淬煉了衛(wèi)俊秀先生的書法藝術。時人評價認為,衛(wèi)先生對文學、哲學、書法藝術的理解,以及文學、哲學、書法藝術之間的融會貫通,使其達到了一般書法家難以企及的美學境界。他的草書布局獨特,用墨圓潤,行筆從容,筆法連貫,氣勢如虹,充分展現了其胸懷闊達、心意平和的生命理想和恬淡閑適、風清淡露的人生意境。他抱道不曲、擁書自雄的高尚品質和高風亮節(jié)、大公無私的人格魅力為人們所尊重。難怪著名書法評論家楊吉平先生曾將其與于右任、王遽常、林散之并稱為“20世紀四大草書家”。

        ■一座風雨百年的老宅

        朝斯夕斯,臨池不輟成書壇大家。

        念茲在茲,魂牽夢縈故土情未了。

        2002年5月,衛(wèi)俊秀先生病逝于西安。生前,他曾囑咐兒子“把老家的房子看好”。而這也成了一家人心心念念的事情。

        實際上,心心念念的還有李長林——一位與衛(wèi)家并不沾親帶故的景村農民?!傲呤甏以诖謇锂敶遽t(yī),與衛(wèi)老多有交集。出于對衛(wèi)老發(fā)自肺腑的崇敬,多年前我就籌劃著重建衛(wèi)老故居,為此上太原、跑西安,2011年時與衛(wèi)老家人簽下了委托書。但后來由于資金等原因,這項工作一度被擱淺?!崩铋L林回憶。

        時光流轉,經受風吹雨淋的衛(wèi)家老宅愈發(fā)岌岌可危,而隨著年齡的增長,李長林覺得事情不能再拖了,便再次跑縣城、去衛(wèi)家溝通意見。終于,2019年年前襄汾縣委、縣政府把衛(wèi)俊秀故居納入了建設規(guī)劃,襄陵鎮(zhèn)黨委、政府、縣住建局積極籌劃推動,衛(wèi)家后人積極出資響應,衛(wèi)先生生前弟子故舊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。

        4月16日,故居重修工程開始動工。在浪泉學校上班的李長林毅然辭掉了工作,全力配合工程承建方搞建設。

        7月8日,歷時近三個月的故居重建工程終于完工。望著風雨百年的衛(wèi)家老宅從殘垣斷壁到恢復原貌,69歲的李長林總算舒了一口氣。古稀之年的衛(wèi)老大兒媳王玲同樣如此,“了卻了老人的心愿,也實現了我們全家的夢想?!?/p>

        衛(wèi)俊秀故居是一座晉南傳統(tǒng)樣式的四合院,整個院落建筑面積200余平方米。院門外墻木匾上,由著名國學大師姚奠中生前撰寫的“衛(wèi)俊秀故居”5個燙金大字飄逸靈動。門楣處,闡釋衛(wèi)俊秀先生人格品質的“抱道不曲”4個草書大字蒼勁有力,兩側對聯同樣氣勢非凡:高天皓月懸肝膽,闊海澄波鑄至情。院門另一側的碑刻則記述著衛(wèi)先生的生平和成就。

        步入院內,北房、東西廂房及南房共計9間。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,施工方——西安沃金建筑有限公司最大限度地還原了老宅的歷史原貌。室內陳列著衛(wèi)俊秀先生不同時代的書法珍品,供人們觀瞻。

        談及未來,故居籌建委員會主任李建森介紹,故居落成只是一個起點,未來還有望擴大規(guī)模,提升和延伸功能,建設“衛(wèi)俊秀紀念館”,從而把更多作品展示給世人,讓更多的人了解衛(wèi)老、走近衛(wèi)老、學習衛(wèi)老,將之打造成當地的文旅品牌。

        墨香裊裊憶故人。名人故居,承載著歷史滄桑,氤氳著文化氣息。在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的沃土上,重建“衛(wèi)俊秀故居”被視為是對文化的致敬,更是鄉(xiāng)村振興中的一抹亮色……

        記者 孫宗林 文/圖


           

      責任編輯: 吉政

      版權聲明:凡臨汾日報、臨汾日報晚報版、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(fā)布的各類稿件,未經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(fā)布。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。